MiG-21:歷史上生產最多的超音速戰鬥機

印度空軍的MiG-21 Bison。圖片來源:維基共享資源

MiG-21,在北約代號為“Fishbed”,是軍事航空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戰鬥機之一。由蘇聯的Mikoyan-Gurevich設計,MiG-21是一款第二代多用途戰鬥機,不僅在性能方面創下紀錄,也成為生產量最多的超音速戰鬥機。

+ Su-22:一位仍在發揮作用的天空老兵

技術規格

    • 類型:攔截機及多用途戰鬥機
    • 原產地:蘇聯
    • 首次飛行:1955年6月16日
    • 服役年份:1959年
  • 最高速度:2,175公里/小時(馬赫數2.05)
  • 實用升限:19,000米
  • 航程:約1,200公里
  • 引擎:Tumansky R-25渦輪噴射引擎(高級型號)
  • 武器:
    • 23毫米自動炮
    • 空對空導彈(K-13、R-3S等)
    • 地面攻擊炸彈及火箭

波蘭空軍的MiG-21。圖片來源:維基共享資源

主要型號

MiG-21生產了多種型號,針對不同任務及技術升級進行了適配:

  • MiG-21F:首款量產型,配備內置機炮,但武器容量有限
  • MiG-21PF:取消機炮,配備全天候攔截雷達
  • MiG-21R:偵察型,配備相機及傳感器
  • MiG-21MF:多用途版本,廣泛出口,提升了戰鬥及武器能力
  • MiG-21bis:最終型號,性能及戰鬥能力顯著提升
  • MiG-21U/UM/US:雙座教練機型

有趣事實

  • 大規模生產:MiG-21是歷史上生產最多的超音速戰鬥機,1959年至1985年間生產了11,000架以上
  • 使用國家:超過60個國家使用過,從大國到小國。至今仍有國家在使用
  • 參與戰爭:參與了越南戰爭、贖罪日戰爭、海灣戰爭及多場亞洲及非洲衝突
  • 靈活性:雖然輕便快速,但近距空戰表現受限,因為航程短且傳感器有限

事故與限制

  • 高事故率:由於設計簡單且大規模生產,MiG-21的事故率較高,特別是在缺乏經驗或資源的空軍中。維修錯誤及訓練不足是主要原因
  • 燃料與航程:航程有限,需要基地或地面補給的支援
  • 傳感器與武器:在與現代戰機的對抗中,技術過時限制了其效能

著名事故案例

  • 印度:作為MiG-21的長期使用國,印度經歷了多次事故。2000年至2020年間,損失超過400架,因而被稱為“飛行棺材”
  • 越南戰爭:儘管在與美國戰機的對抗中表現出色,但許多MiG-21因突襲及雷達限制而被擊落
  • 非洲國家:由於基礎設施有限,非洲多國常因機械故障及事故損失MiG-21

歷史意義

MiG-21以其簡單設計、高速及低成本,徹底改變了冷戰時期的軍用航空格局。儘管存在局限性,該戰機仍是軍事及航空歷史中的重要部分,象徵著一個空中優勢至關重要的時代中的挑戰與進步。

圖片來源:維基共享資源。本內容由AI協助創建並經編輯團隊審核。

Redação: